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里,“艰苦奋斗”是光芒熠熠的重要精神内涵。从延安精神,到红旗渠精神,再到塞罕坝精神,“艰苦奋斗”贯穿党的百年历程,无数创业者在艰苦奋斗的征途上创造、创业、创新。

“背枪上战场,荷锄斗田庄”,艰苦创造,“自己动手”垦出“丰衣足食”。面对敌军的包围封锁,面临补给匮乏的困境,党中央发出“自己动手,自力更生,艰苦奋斗,克服困难”的号召。八路军359旅进驻南泥湾地区,一手拿枪,一手拿锄,一边练兵,一边屯田垦荒。在生活条件极为艰苦、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,全旅战士积极发扬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,从旅长王震到公勤人员,全员战斗在开荒第一线,学耕作、造工具,开荒地、种庄稼,同甘共苦、战胜困难,用双手和汗水把“狼豹黄羊满山窜,一片荒凉少人烟”的“烂泥湾”变成了“到处是庄稼,遍地是牛羊”的“陕北江南”。作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,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”的南泥湾精神激励着全党上下战胜困难,走向胜利。

“天上无水蓄、地下无水汲”,艰苦创业,“十万大军”凿出“一渠清水”。“吃水如吃油,十年九不收。”因为缺水,林县91.8万亩耕地里只有1.2万亩水浇地,550个村里有307个村需要远道取水吃;因为缺水,有林县人因为打翻从山里挑回来的两桶水而上吊自杀。缺水,犹如一座大山压得林县人喘不过气。“林县人民多壮志,誓把河山重安排。”林县人民决定迎难而上劈开太行山修渠引水。没有钱,就出去赚!没有水泥,就烧石灰!没有火药原料,就用锯末、用煤面、用牛粪、用人粪。“有志者,事竟成;苦心人,天不负”。十万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削平太行山1250座山头,在悬崖峭壁间凿出“人工天河”——红旗渠。一渠绕群山,精神动天下。如今,红旗渠水依然在巍巍太行山中静静流淌,滋养着林县人民,而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就像一座丰碑、一面旗帜,激励着中华民族在逐梦路上奋勇前行。

“黄沙遮天日,飞鸟无栖树”,艰苦创新,“三代接力”种出“绿色奇迹”。林地面积115.1万亩、世界面积最大的人工林,树木排起来可绕地球12圈,森林覆盖率82%,每年涵养水源、净化淡水2.84亿立方米……这些“硬核”数据背后,是属于塞罕坝人的一部高寒沙地造林的科技创新史。“不绿塞罕坝,誓死不后退”。塞罕坝人不畏艰难,愈挫愈勇,克服了一个个困难,闯过了一道道难关:改进“水土不服”的苏联造林机械和植苗锹,改变传统的遮阴育苗法,在高原地区首次成功实现全光育苗;创造“三锹半缝隙植苗法”,比传统方法造林功效提高一倍以上;用雪藏种子育苗法让樟子松在塞罕坝落地生根,创新沙棘带状密植、柳条筐客土造林等新方法,解决沙地、石质阳坡造林难问题;采取大穴整地、客土、覆膜等措施,让9万多亩石质荒山全部实现造林绿化。60多年来,以赵振宇、刘海莹、于士涛为代表的三代塞罕坝人,接续奋斗、久久为功,将百万亩荒原改造成林海,以红色精神创造了绿色奇迹。“牢记使命、艰苦创业、绿色发展”的塞罕坝精神也激励着中国人民为建设美丽中国而不懈奋斗。
作为新时代的创业者,我们要传承和发扬“艰苦奋斗”的光荣传统,争做伟大时代使命的践行者。
作者:四川省隆昌市古湖街道办事处 余敏
来源:共产党员网-先锋文汇
阅读原文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采集网络资源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本站删除。